30年代杨浦这里曾有一场体育盛会时期的上海市体育场(今江湾体育场),是与旧上海图书馆、博物馆同时开始规划筹建的球盟会体育,其整体设计出自著名建筑师董大酉。
当时的“上海市体育场”实际是个总称,它由运动场、体育馆和露天游泳池三大建筑构成,并辅以网球场、棒球场等设施,占地达300余亩。
为了凸显民族特色,运动场看台东西两侧的司令台被设计成气势恢宏的三孔券门牌楼式建筑,三座人造白石饰面的大拱门高达8米,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云纹、火焰纹、莲花纹等雕饰,美观而不乏庄严。
1954年,国家体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耗资193万元,对体育场进行全面修葺,并将“上海市体育场”更名为江湾体育场,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还亲笔题写了“上海市江湾体育场”8个大字,镌刻在西主席台正门的上方。
1935年10月,“第六届全运会”于上海举行。10月10日上午10时整,筹备已久的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在万众瞩目下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届全运会的比赛规则、参赛办法均比历届规范,“运动之项目,应有尽有”。其中男子设田赛、径赛、全能、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棒球和国术(武术),女子设田径、游泳、篮球、排球、网球、垒球和国术。
第六届全运会共创11项田径、8项游泳全国记录。上海运动队基础厚实,技能高超,在第六届全运会赛事总成绩显著,总分夺魁。
盛极一时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于10月20日闭幕。据统计,参加这一届全运会工作的各类人员达500人,维持大会秩序的逾1500人,使用车辆每日平均亦在2000辆左右,竞赛11日,观众逾百万,规模之大,较以往五届有过之无不及。
这一届全运会推动了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也振奋了民族精神。对上海来说,这次盛会在此举办,使“新市中心区”和“上海新体育场”从此为全国所了解,并产生了不小的知名度。